人才选拔改制应发展 技术工迈入中产未来可期

时间:2021-06-29

从长计议出新政 让人生多一种可能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其中,让人感受变化最大的就是"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在过去,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而新政实行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方式,让考生们可以参加统一高进入高职院校。

2015年,我国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到了2017年成为主渠道。高考双轨制方案的出台,旨在人才的分流,用原有模式+技术技能人才模式的考试,把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分开。16岁开始,考生们可以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模式。

 

长久发展换赛道 培养技术是王道

纵观世界发展史,凡强国都是技工技师的大国。要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大国工匠是当务之急。务必提升各个行业技术工人的专业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在工人队伍里的的比例。技能人才是工人队伍的主力军,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据人社部统计,发达国家的技师和高级技工的比例通常在40%以上。

以德国的双元制为例,凡是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会选择职业学校,这些学生大部分会选择和相关企业签培养协议,通过学校+企业双重培养,合格者直接进入相应的企业工作,虽然各行业的待遇不等,但在技术拥有较高地位的德国,技术工的整体的待遇与收入还是很可观的。而邻居韩国,走的则是企业培养+职业教育模式,由企业设立附属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已经超过2亿,但高技能人才大约只有5000万,数量虽不少,但实际上具体到每个细分行业及门类相关高技能人才连韩国都没法超越,更别说德国了。所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成为当务之急。

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结构不优、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要通过各种举措,加大人才供给,激励更多的劳动者特别是青年技能人才学习技能、投身技能,走技能报国之路。

 

维修天花板尚远 培养人才促发展

中国的2亿技能劳动者是产业工人的重要主体,对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就业质量至关重要。激发技术工人的活力,源头还是要从政府、企业、社会等三位一体以及社会各方面全方位提高职业待遇和地位,让技术工人有获得感,能够通过技能实现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此外,技术工人本身也是强大的扩大内需的消费力量,如果2亿乃至更多的技能劳动者成为我国的中产阶级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内需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维修行业因为在国内成形不久,在技术层面上与制造业比起来常被忽略,但其实它所需要的技术远比我们想象的多。首先,维修本身涉及的范围很广,光是家用、商用就能将我们的生活覆盖;其次,由于辐射范围广,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也就注定了其行业的高难度性;最后,维修生活刚需,也是民之根本,近几年渐渐在技术服务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在国内,虽然家庭维修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离行业天花板尚远,无论从市场和从业人员来说都有翻倍的增长空间。

维修消费市场还会持续增长,消费者对维修的需求也会持续存在,维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只会持续增加。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新生代消费者更加精明,越来越专业的企业/从业者会逐渐占领市场。

说到专业,啄木鸟家庭维修必须拥有姓名,其开发的"维修计价器"小程序,内含维修的产品品类、品牌及产品故障,根据设备故障具体情况智能报价。材料费、技术费、上门费或者其他费用,每一项都有依据。用统一的收费标准,让修维行业价格更透明。从长远看,维修计价器的诞生也能让消费者重建对这个行业和从业者们的信任,让技术从业者们工作得有尊严。

在未来,能够顺应市场趋势,在人员专业度、服务标准化、营销线上化等关键竞争要素上持续投入的企业,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技术工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发展技术工作人员,除了上述的教育改革,还需要对其从业者提高待遇、提高收入水平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挥国家层面的引领促进作用,出台政策,加强激励,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更多劳动者从事技能工作。

·发挥市场、企业的鼓励作用。鼓励企业在职工收入分配中把技能作为重要要素,如工资定级、津贴补贴、绩效奖励等,都把技能作为重要要素考核。

·呼吁社会关注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作出的贡献给予奖励,特别是政府、社会、工会等社会群团,在荣誉表彰方面加大力度,鼓励从业通过技能成长成才。

德国的辉煌是几十年努力的结果,以其现有的制度能否让他们在未来几十年持续辉煌,还有待定论。每个国家都需要找到自己合适的发展制度,可以参考比我们做得好的,但不必照搬。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政府、企业、社会的支持下,我国的技术从业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一定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工迈入中产指日可待!

热点聚焦

频道推荐

  • 爱美
  • 情感
  • 生活
  • 娱乐